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格言別錄

清代金纓遍閱先哲語錄,遇有警世名言,輒手錄之,積久成帙,遂編成一部《格言聯璧》,全書共收錄格言數百則,分為學問、存養、持躬(附攝生)、敦品、處事、接物、齊家、從政、惠吉、悖凶十類。弘一大師愛讀此書,曾在講「改過實驗談」時勸人多讀此書,開示曰:「余自兒時,即讀此書。歸信佛法以後,亦常常翻閱,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。」弘一大師還從書中摘錄百餘則格言,留下一卷《格言別錄》。

我讀《格言聯璧》,亦甚覺此書親切而有味。翻閱此書,如服清涼散,煩惱頓釋。今學弘一大師,也錄寫幾則自覺有味的格言如下。暫列數則,來日若有所悟,隨時增添之:

學問類

不因果報方修德,豈為功名始讀書。

茅鹿門云:人生在世,多行救濟事,則彼之感我,中懷傾倒,浸入肝脾,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?此事之最樂而莫可加者也。

諸君到此何為?豈徒學問文章,擅一藝微長,便算讀書種子?在我所求亦恕,不過子臣弟友,盡五倫本分,共成名教中人。

何謂至行?曰庸行;何為大人?曰小心。何以上達?曰下學;何以遠到?曰近思。

凜閒居以慎獨,卜動念以知幾,謹威儀以定命,敦大倫以凝道,備百行以考德,遷善改過以作聖。(劉中介公人譜六條)

理以心得為精,故當沉潛,不然,耳邊口頭也;事以典故為據,故當博洽,不然,臆說杜撰也。

何思何慮,居心當如止水;勿助勿忘,為學當如流水。

心不欲雜,雜則神蕩而不收;心不欲勞,勞則神疲而不入。

《論語.為政》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只是學習而不思考,就會迷惘而無所得;只是思考而不學習,憑空思考,沒有根據,就會危疑不安,容易誤入歧途。

《禮記.中庸》「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。」

荀子.儒效》:「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,學至於行之而止矣。」

「學起於思,思起於疑」。陳白沙:「學貴知疑,小疑則小進,大疑則大進。疑者,覺悟之機也。」

《論語.子張第十九》「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」有疑問要切實的問清楚,從淺近的地方去思索推究,仁德便在其中了。

《禮記.學記》「善問者,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,後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;不善問者反此。善待問者,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後盡其聲;不善問者反此。」

陶淵明:「勤學如春起之苗,不見其增,日有所長。輟學如磨刀之石,不見其損,日有所虧。」

Perter F. Drucker:「只有透過有目的、有系統、有組織的學習,知識才會變成力量。」

存養類

馮少墟云:凡人拈花弄月,尋山問水,便覺天趣盎然,而況存心養性,直達真源。上下古今,都在這裏,此中樂趣,更復何如?

就性情上理會,則曰涵養;就念慮上提撕,則曰省察;就氣質上銷鎔,則曰克治。

省克得輕安,即是涵養;涵養得分明,即是省克,其實一也,皆不是落後著事。涵養與克治,是人心雙輪。入門之始,克治力居多;進步之後,涵養力居多。及至車輕路熟,不知是一是二。先儒每言省察,畢竟工夫以省察入。若不能省察,說甚存養。(明儒學案.蕺山學案)

宜靜默,宜從容,宜謹嚴,宜儉約,四者切己良箴;忌多欲,忌妄動,忌坐馳,忌旁騖,四者切己大病。

謙退是保身第一法,安詳是處事第一法,涵容是待人第一法,灑脫是養心第一法。

燈動則不能照物,水動則不能鑑物,性亦然。動則萬理皆昏,靜則萬理皆澈。人心至活,倏忽之間,起滅萬狀,未有無所事事而能懸空守之者。初入靜者,不知攝持之法,必須涵泳聖賢之言,使義理津津悅心,方得天機流暢,斷不可空持硬守也。

呂新吾云:心平氣和四字,非有涵養者不能做,工夫只在箇定火。火定則百物兼照,萬事得理。若一動火,則神昏氣亂,便種種都不濟了。又云:涵養不定底,惡言到耳,先思馭氣,氣平再沒錯著。

陳榕門云:定火工夫,不外以理制欲,理勝則氣自平矣。

持躬類

不讓古人,是謂有志;不讓今人,是謂無量。

經一番挫折,長一番識見;容一番橫逆,增一番器度;省一分經營,多一分道義;學一分退讓,討一分便宜;去一分奢侈,少一分罪過;加一分體貼,知一分物情。

讀書有四箇字最要緊,曰闕疑好問;做人有四箇字最要緊,曰務實耐久。

花繁柳密處撥得開,方見手段;風狂雨驟時立得定,纔是腳跟。

心不妄念,身不妄動,口不妄言,君子所以存誠;內不欺已,外不欺人,上不欺天,君子所以慎獨。不愧父母,不愧兄弟,不愧妻子,君子所以宜家;不負國家,不負生民,不負所學,君子所以用世。

熱鬧榮華之境,一過輒生淒涼;清真冷淡之為,歷久愈有意味。

勿吐無益身心之語,勿為無益身心之事,勿近無益身心之人,勿入無益身心之境,勿展無益身心之書。

書有未曾經我讀,事無不可對人言。

程子云:古時之人,自能食、能言而教之。是故大學之法,以豫為先。蓋幼年心性未定,卻以先入之言為主,為父兄師長者,則當以格言至論,日陳於前,與之朝夕而講論之,日復一日,盈耳充腹。久之,義理浹洽浸灌,不知不覺,入於聖賢之路矣。若為之不豫,偏好之見生於內,嗜欲之緣接於外,欲其不染於習俗也,難矣。

聰明者戒太察,剛強者戒太暴,溫良者戒無斷。

常思終天抱恨,自不得不盡孝心;常思度日艱難,自不得不節費用;常思人命脆薄,自不得不惜精神;常思世態炎涼,自不得不奮志氣;常思法網難漏,自不得不戒非為;常思身命易傾,自不得不存善念。

閒暇出於精勤,恬適出於衹懼,無思出於能慮,大膽出於小心。

儉則約,約則百善俱興;侈則肆,肆則百惡俱縱。

靜坐,然後知平日之氣浮;守默,然後知平日之言躁;省事,然後知平日之心忙;閉戶,然後知平日之交濫;寡欲,然後知平日之病多;近情,然後知平日之念刻。

才不足則多謀,識不足則多事,威不足則多怒,信不足則多言,勇不足則多勞,明不足則多察,理不足則多辯,情不足則多儀。

攝生類 (附)

養生以養心為主,而養心又在凝神。神凝則氣聚,氣聚則形全。若日逐勞擾憂煩,神不守舍,則易至衰老,且百病從此生矣。一收視返聽,凝神於太虛,無一毫雜思妄念,神入氣中,氣與神合,則息自定,神明自來,不過片晌間耳。(醫鈔類編)

衰後罪孽,都是盛時作的;老來疾病,都是壯年招的。

接物類

何以息謗?曰無辯;何以止怨?曰不爭。

彼之理是,我之理非,我讓之;彼之理非,我之理是,我容之。

善用威者不輕怒,善用恩者不妄施。

修己以清心為要,涉世以慎言為先。

惡莫縱己之欲,禍莫大於言人之非。

能媚我者,必能害我,宜加意防之;肯規予者,必肯助予,宜傾心聽之。

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。

攻人之惡毋太嚴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毋過高,當使其可從。

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。

臨事須替別人想,論人先將自己想。